前期表现惊艳的玉米和小麦在上半年最后几日回吐了大半涨幅,下半年的开局更是跟随大宗商品大幅回落,以俄乌冲突为题材的涨幅全部回吐殆尽。那么,玉米下跌是因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化,还是受到大环境的拖累?未来还有机会翻盘吗? 美国种植面积高于预期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种植面积和库存报告显示,2022/2023年度,预计玉米种植面积为8990万英亩,比2021年减少4%(344万英亩),高于8986.1万英亩的平均市场预期,也高于美国农业部3月预估的8949万英亩。库存方面,截至6月1日,玉米库存同比增长6%,达到43.5亿蒲式耳,略高于43.43亿蒲式耳的平均市场预期。事实上,玉米面积高于预期很好理解,俄乌冲突之下的国际玉米价格上半年屡创新高,但是带来的风险收益却能够抵消不利天气和化肥成本大增的风险。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报告尽管对市场影响偏利空,但第三季度的天气和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仍有希望支撑玉米走出低谷。 国内供需平衡支持价格 玉米目前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也是三大谷物品种之一、四大主粮之一。作为我国的主粮之一,玉米今年受到国际玉米供应影响较大,并且大豆面积增加导致玉米种植面积下滑,自给率也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22/2023年度,我国玉米新作面积减少80万公顷(折合1200万亩),即减少1.85%,至4252.4万公顷,而单产预计高于去年1.19吨/公顷,至6.41吨/公顷。产量方面,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是单产增加,因而玉米产量整体较上一年度持平于2.7256亿吨。进口补给方面,2021/2022年度,我国进口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和乌克兰,新季进口来源或转为增加美国和巴西等其他的玉米出口国。 与此同时,预计2022/2023年度玉米食用消费增速不大。不过,饲用消费继续增加,工业消费预计增幅有限,因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工业消费前提是要保障口粮充裕”的基调。总而言之,总供给减少,总需求增加。因而新作玉米期末库存较上一年度下滑,即缺口增加。国内全年供需紧平衡预期也将支撑玉米价格。 进口成本大增将成常态 其实,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如国际价格,跟大豆如出一辙,中储粮的收储和拍卖平滑了价格波幅。尽管今年新麦价格高企,已经退出饲用市场,但是进口的高粱、大麦以及储备拍卖的陈稻谷均可替代玉米。据统计,1—5月,我国进口小麦443万吨,同比减少4.11%,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这三个主要来源国的进口单价分别上涨了26.16%、17.75%和47.71%。进口高粱508.2万吨,同比增加37.76,进口单价上涨21.46%。进口大麦333万吨,同比下降28.44%,进口单价上涨24.26%。 从国内前5个月谷物进口情况来看,除了高粱外,其他谷物同比均减少,并且进口成本大幅增加。目前,华南地区7月到港的美国玉米完税价约在3080元/吨附近,而当地玉米现货价格只有2800元/吨,进口倒挂约280元/吨。进口成本大增抑制了市场买入兴致,玉米常态化的进口增量转为了减量。我们预计,下半年在国际冲突未有缓解的前提下,玉米替代品有望继续增加。 玉米市场仍有一定缺口 目前,东北地区基层粮源基本见底。大范围降水使得玉米流通难度增加,饲料企业有定向稻谷的补充。而深加工仍有一定库存,高价采购情绪一般。同时,南方销区玉米购销活动清淡,饲料企业维持安全库存,现货采购需求疲软。整体而言,目前玉米现货走势依然好于期货,主要因为贸易商建库成本较高,扛价心理较强。然而,随着两大产区玉米开始消耗库存,在9月新季玉米大量上市之前,7—8月玉米市场仍有一定缺口。即使算上目前国内的陈水稻和进口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国内玉米缺口仍在千万吨以上,尤其是华北地区玉米供应后期偏紧,现货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空间。 整体来看,近期国际油价和粮价双双下跌,除美联储加息影响外,最核心因素是基本面短期存在改善预期。不过,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对玉米供需关系造成破坏,并非朝夕可以解决。因此,未来国际粮价和油价会大概率冲上新高,届时国内玉米可关注单边逢低抄底机会,或做买近卖远的正向套利操作。 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