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正当A股市场加剧震荡之际,港股市场恒生指数却上涨0.47%,收报30077.15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恒生指数时隔近10个月后,重新站上3万点大关。 港股的凶猛走势已经高于不少大行此前给出的年底目标,因而有不少大行纷纷上调早前对港股今年的目标预测,摩根士丹利将恒指今年年底目标由29850点调升到31900点,为大行中最高。 恒指的持续强势,自然离不开权重股的贡献,而腾讯控股、中国平安等内地股表现尤为出色,随着内地投资者比重不断加大,港股投资生态逐渐发生了变化,近期内资地产股、金融股涨幅惊人,港股国企指数上行幅度甚至超过恒指,内地和香港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内资对港市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突破3万点 都适逢港股大牛市 恒生指数历史上曾两次站上3万点,但最终又跌回,此番站上3万点后,能否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创出历史新高,备受市场关注。 中泰国际(香港)宏观策略分析师徐博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宏观前瞻性及预期性指标初现积极迹象,中国货币及财政政策底已经在2018年四季度形成,积极调整的货币政策和市场预期调整明显改善金融条件和风险偏好,利好权益、优质房地产和风险资产,在美元港元条件维持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恒生指数在2019年末的目标点位在30500点左右。 港股的凶猛走势已经高于不少大行此前给出的年底目标,因此不少大行纷纷上调目标预测,摩根士丹利更是看好,将恒指今年底目标由29850点调升至31900点,为大行中最高。 恒生指数史上第一次突破3万点是在2007年的10月份。 在本世纪初科网泡沫破灭后,港股于2003年上半年调整到阶段底部,恒生指数跌穿1万点,但此后恒指开始上涨,此后4年间总体一路上行。2007年10月18日,恒生指数史上首次在盘中突破3万点,当天最高一度达到30025.07点,2007年10月26日,进一步于收盘站上3万点,这是恒生指数收盘首次站上3万点大关。在此之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恒生指数围绕3万点反复发起争夺,2007年11月5日,恒生指数跌收盘跌破3万点,此后10年时间里,再未恢复到3万点之上,这段收盘保持在3万点之上的时间仅有不到10个交易日。 恒指第二次整体突破3万点是在2017年11月22日,当天该指数最高达到30199.69点,收盘也站上3万点,报30087.19点。这一次恒指在3万点之上运行的时间较长,合计约有7个月之久。2018年06月19日,恒指收盘再次跌破3万点大关,至此未再回到3万点之上,直到目前才重回3万点。 纵观以往恒生指数突破3万点的情形可以发现,通常都适逢港股的大牛市,而这与A股大牛市的时间也基本契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香港和内地股市契合度非常高。 另外,分析上述两次大牛市期间港股不同行业的表现,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引领港股市场的行业板块也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07年的四年牛市期间,房地产、能源、金融等行业板块表现相对较好,而在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港股的上涨区间,房地产、材料、医疗保健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好,而金融板块表现则基本处于垫底的位置。 中资企业和内地资金 对港股影响大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港挂牌上市的内地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内地和香港资金在对方市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从最近十多年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变化情况来看,这十多年也是中国内地大型公司和成长性公司相继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的过程。 2006年9月11日,建设银行成为首只晋身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国企股。当年底,中国石化、中国银行也被纳入。 2007年,中国人寿、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多家大型国有上市公司或大蓝筹公司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这是内地公司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最集中的一年。 2008年6月,腾讯控股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象征内地大型互联网公司也获得了港股蓝筹股的标签。 近年来,吉利汽车、碧桂园、石药集团等内地公司也陆续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进一步壮大了中资公司的阵营。 另一方面,随着内地与香港互通机制的建立,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Wind数据,自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建立以来,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累计净买入港股的规模已超过8000亿港元。 此外,随着内地南向资金的增长,目前港股通资金占港股全市场的成交额的比例已超过一成,如2019年4月8日,港股全市场成交额为1215.14亿港元,当天南向港股通资金合计成交160.1851亿港元,港股通资金占到了港股全市场成交额的13.18%。 港股资金向中资股靠拢 Wind数据显示,恒生中国内资地产股年初至今涨幅达到27.05%,其中融创中国领涨,年初至今涨幅达到65.69%,其次为雅居乐集团,涨幅39.41%,排名第三的为碧桂园,涨幅为31.79%。 恒生H股金融业年初以来涨幅19.66%,其中中信建投证券年初至今涨幅达到61.57%,中国银河涨幅达到57.34%,海通证券年初至今涨幅为46.95%,招商银行、新华保险、中信证券涨幅均在40%以上。 中泰国际(香港)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恒指年初至今涨了16.2%,恒指成份股内共有31只蓝筹股累计涨幅较恒生指数高,当中不乏本地蓝筹股如香港地产股及公用事业,但恒指成份股中资股就有27只,占比超过一半,可见中资股的影响力也日渐提升。 颜招骏进一步称,2012年12月10日,蓝筹股总数增加至50只,2012年至今,蒙牛、吉利汽车、万洲国际、舜宇光学科技、碧桂园、申洲国际等中资股先后纳入恒指成份股,而利丰、国泰航空、东亚银行等香港传统股份被剔除,从新纳入的股份看,这些成份股受惠于中国经济表现带来的高增长。 此外香港股市资金也在向中资股靠拢,如以4月8日的收盘数据来看,前二十大成交额股份中,有17只是中资股,当中腾讯控股及中国平安成交金额分别达到61.68亿港元、56.13亿港元,两只股份占大市成交9.6%。 “在中央政府稳定经济系列措施出台后,市场回暖,优质中资股将会成为市场追捧对象,也是带动恒生指数上涨的功臣,港股通开通以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7435亿人民币,占港股主板32.8万亿港元市值的2.5%,以港股通数据来看目前中国投资者参与港股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小,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颜招骏表示。 博大金融控股非执行主席温天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资股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昨日前二十大成交量的个股除了汇丰和友邦以外,都是跟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H股、红筹股,不排除未来香港蓝筹股5~10年以内资蓝筹股为主,香港本地一些蓝筹股可能会慢慢出现边缘化的情况。 除内资股表现亮眼外,内资股占港股市值比例也在逐渐增大,2018年全年共218家公司上市,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为2865亿港元,数据统计,2018年香港本土企业上市公司家数占到43%,但多为小型企业,集资额只占全年总量的3%,中国内地企业占到了IPO项目数量的44%,但集资额却占到了95%,在IPO集资额最高的10家上市公司中,多达6家为新经济公司,其中包括两家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和一家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 不过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认为港股此波上涨跟内资关系不大,主要得益于美联储不加息、不缩表这两大因素,导致香港股市上涨,因为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股市跟美国股市联动性更紧密。 上周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恢复到了19.6万人的正常水平,表明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正在部分消退,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美股受到推动。上周五美股收高,三大指数连升两周,均创半年来新高。 来源:证券时报
|